新闻管理

机关扫描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新闻管理> 机关扫描  

家风传承 岁月留香

来源:周远 时间:2021-06-28 09:32 访问量:1159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感受革命前辈骨血中的革命信念和精神风骨,感受他们执着的精神信仰和顽强如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夏明翰、方志敏、刘胡兰、杨根思等千百万革命志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只为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也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周维海,他老人家也是身经百战的革命战士。尽管他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党员,但他一生信奉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用一生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宗旨和革命信念,从未伸手向党要官要权,他是我心目中一位真正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

       父亲虽然走了,也几乎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却留下了一部读不完的“书”,一笔厚重的精神财富,红色基因、红色传承,赓续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家风徐徐,那本“书”中的往事,像一粒粒纯粹的珍珠,为我们久久珍藏;像一声声长鸣的警钟,让我们时时清醒;像一面面雪亮的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更像一盏盏明亮的星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谨以此篇来寄托我们对革命先辈们的缅怀和崇敬。

英雄篇

       我的父亲周维海,出生于1926年,一个动荡的时代。父亲生前几乎没有给我们兄妹谈起过他那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他从不讲个人 的功劳,一是认为没什么好炫耀的,他常常讲:“那些都是战友们流血牺牲换来的……”;二是战争的残酷,让他不忍回忆。他老人家走后,我们有幸在档案馆翻阅了父亲的生平档案(这也仅仅是父亲战斗的一生的一角),在那厚厚的人生路上,父亲留下的脚印是那么坚定、坚韧、坚强,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党组织对他的最高评价:革命思想不动摇,坚定不移跟党走,不计个人得与失,吃苦能耐劳,奋勇去杀敌,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

       1942年家乡建立抗日边区政府,年仅16岁的父亲就被吸纳为儿童团长。1944年初,他正式参加八路军,转战苏鲁皖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在马家战斗中,给予日寇沉重的打击,受到部队的通令嘉奖,至今家中还留存着一把收缴的日寇战刀作为纪念。

       解放战争时期,父亲所在的华野二纵北上南下,他参加了上百次大小战役,其中较为著名的战役有:宿北大战、孟良崮战役、莱芜大战、益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舟山战役……先后荣获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二次,各种嘉奖多次,还在多次战斗中光荣负伤,成了伤残军人。在益林战役中,父亲担任攻击排排长,与顽敌血拼,两次负伤不下火线,直至昏迷,被抬下战场。淮海战役打响,父亲在益林战中伤未痊愈的情况下再次请战,打阻击中,子弹穿透了他的脸颊,弹片嵌进了他的身体,父亲坚持到战斗胜利,当年那块嵌进他身体的弹片,就留在了他的身上,为此父亲饱受了半生的伤痛折磨。听父亲讲起他那被弹片穿透的双颊,当时由于战时医疗条件简陋,没办法缝合包扎,父亲吃饭时只能用双手捂住脸颊,不让食物从破损的脸颊中挤出,从此父亲的脸颊上就多出了两个深深的“酒窝”,至今还能在父亲的照片中依稀看到。

       1953年,父亲又参加了抗美援朝,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守土保疆,最终实现朝鲜全面停战,和战友们胜利班师回国。期间,父亲为保卫国家新政权,支援抗美援朝,巩固海防,结合实战,模拟中朝战场,编写了一部既实用、又有科学性的基层连队战术训练手册,极大的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广受好评,再次荣立二等功。在组织请功册上,这样写道:该同志具有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与坚强的革命事业心,一心想着去把部队的战术技术提高当作自己的光荣责任,不叫苦,不叫累,不打折扣,不要功,真是我们司令部的一员健将!

       激情燃烧的岁月虽然远去,父亲也不轻易提及,可那份英雄的精神,就像《苦难辉煌》中金一南所言,像熔岩一般运行奔腾的地火一样,在我们子孙后代的心底沸腾不息。

感恩篇

       父亲一生感恩于共产党,感恩于人民。尽管他少年时代就追随中国共产党,历经抗日烽火,国共硝烟,直至跨过鸭绿江,为新中国的成立卓有贡献,但他从未在普通百姓和自己的士兵面前摆过官架,更不会居功自傲。父亲常常给我们兄妹几个说:“我能有今天是共产党给的,是我那些牺牲的战友给的,咱能吃饱饭是人民给的。”

       1965年底,父亲因枪伤身残,不愿增加部队负担,志愿要求支援苏北建设,力争从江南西子湖畔的杭州转业来到了荒漠的苏北大沙河边的林场,担任党委书记兼场长,为当地的治沙防沙贡献自己的力量。

       听父亲说当时那儿都是知青,有的才十几岁的样子,父亲来到后,在生活上对他们关怀备至,工作之余他们会无拘无束地光临我们家吃饭,因此,从小我们家就像一个公共食堂。

       不仅这样,他还会不时接济家里生活困难的知青。父亲的工资有100多元,这在当时几乎是当地最高的了。但记得那时我们兄妹常年都穿着旧衣衫,父母很少给我们添置新衣服。我的母亲是位老师,也有工资,但有时也会过问他工资去哪儿了,父亲就会说谁谁借去了。这一借,父亲至死也从未再提起过,那留下千元多的欠款,这在60、70年代可是一笔巨大的数目。

       有一年冬天,父亲从外面领回一个脏兮兮的、差不多有十四、五岁的小男孩对我母亲说:“这孩子可怜没了爹娘,我和场里的同志商量了一下,让他到咱们猪场跟老杨喂猪,打个下手,还能学学技术,好歹在这能吃饱穿暖。”母亲没有言语,只是回头把我哥哥春节才舍得穿的新棉袄找出来,我哥多少有些不情愿。只见父亲轻轻扒下那个小哥哥的烂棉袄,一边把那件新棉袄给他穿上,一边对站在身边的我们说道:“我的钱都是老百姓的,不能光花在你们身上,以后这也是你们的哥哥。”看我们有点不服气的样子,父亲又说道:“孩子们,别光为自己活着,要多想想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情,江山是谁打下的知道不?”

       多年以后,那个当年脏兮兮的小男孩,成了当地乡亲们的致富带头人。在父亲的灵前,他长跪不起,泪流满面,他说:“老书记,没有您也许我就流浪在外,不知现在是何种境地了!”

       父亲就是这样,对有困难的老百姓能帮的就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但对我们兄妹的要求却很高,尤其是对我的哥哥,记得79年我哥参加高考,已经接到了师范学校体检的通知,但当时也是中越边境反击战战火正酣的时候,看得出父亲此时是一心想让我哥从军,而且是去云南边防的部队,哥哥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母亲十分担心不舍,但最终母亲还是支持了父亲。记得当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看架势像是要开家庭会议,就听父亲说:“今天是通过你哥参军的事,现在国家有战,你哥应该有担当!去保家卫国!知道为什么给你哥起名叫师军吗?是想让你哥继承你妈的衣钵,当一名传播文化知识的老师,也要继承你爸我的军人衣钵。现在国家需要了,你哥先去上军队这所大学校!以后有时间再上大学当老师……”从这一刻起,我才知道我哥哥名字的真实涵义。也从哥哥到部队的那一天起,每天都能看到母亲的期盼与心焦,感觉母亲有一天一夜就白了头发……父亲就是这样,他热爱着祖国和他深爱着的部队,在国家有需要的时候,倾尽一切也要回报祖国!

       感恩的种子在我们兄妹心中扎根,因为感恩,我们敬业乐业,积极向上,珍惜奉献,执着有成。

勤勉篇

       父亲从军前上过私塾,平时爱思考爱学习,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从军后,父亲说战斗间隙就是他天然的课堂。休整期间,向有文化的战友学习讨教,树枝是笔,大地是纸,多年的日积月累,父亲勤勉不懈。全国解放后,父亲先后被选送到南京军事指挥学院、南京政治学院学习,并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即使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他也每天坚持阅读,长年订阅多种报刊杂志,他常常说:“多读书看报,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让自己落伍......”。给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一幕,也是时常让我们忆起老父亲落泪的一幕,那是在老父亲永远离开我们的前一天,早上醒来父亲还把当天的报纸浏览了一遍,第二天他老人家就安详地走了......父亲的好学也一直激励着我们。

       父亲爱学习,母亲也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使得我们的家风充满了文化气息。回想我们兄妹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有一点点收获,总离不开母亲给我们传授的读书立命、读书立本之道。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读书是让你们懂规矩,规矩都写在书里呢。即使文革期间,母亲也没放松我们兄妹的学习,尤其是对哥哥和姐姐的要求,课堂的知识是必须学习的,课外的东西,母亲就千方百计给我们借阅。听哥哥姐姐说,从连环画册,到那时正盛行的《金光大道》、《艳阳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后来我姐他们还偷偷地从同学那里借来在当时还是“禁书”的《青春之歌》、《鲁滨逊漂流记》、《唐诗三百首》……母亲也是装着视而不见。姐姐曾问过我母亲:“是什么给您那么大的勇气没有去阻止我们?”母亲说:“那些书我都读过,妈知道那都不是毒草。”姐姐家至今还保留着老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那些书页都已泛着枯叶般的黄色,至今仍被姐姐放在书橱中最显著的位置。

       我们兄妹最喜欢夏天的夜晚,屋外搬个小凳子围坐在母亲身边,母亲慢声细语地一边给我们打着扇子,一边给我们讲述毛主席少年读书的故事,保尔·柯察金英勇顽强的故事,还有古人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这样一个个小故事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点亮了我们的心灵,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也喜欢给我们的孩子讲述母亲给我们讲过的那些故事。

       记得七十年代后期了,哥哥姐姐已经上了中学,但课外读物依然贫乏,母亲想到让他们阅读《毛泽东选集》,还要求哥哥必须写读书心得体会,母亲有意识向我们传承着,让我们懂得:只要学到真正的知识,真正的经典,人活着的精神家园就不会荒芜、贫瘠。我们感谢母亲,虽然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母亲,更弄不懂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博大精深的理论真谛,但是他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成长,使我们更深爱着我们的国家,并且努力回报社会和人民。

       受父母好读书的影响,我们兄妹以致他们的孙儿辈们都是小小“书虫”。我们事业上虽无大建树,但我们每家都收藏、采集了一大书橱的政治、文学等书籍。孩子们说,书让他们的眼界开阔,心灵洗涤,让他们懂得了奶奶常说的“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的真谛。

“清莲”篇

       对于父亲的评价,可以毫不夸张地送他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的称号。

       父亲从我们记事起,就给我们灌输家谱,让我们背诵周敦颐的《爱莲说》。他告诉我们:“这是咱的老祖宗,无论何时都要如他老人家所道,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记得那年庆祝淮海战役50周年,父亲战友相聚,有人对父亲慨叹:“可惜了!”“可惜吗?”我父亲乐呵呵地对战友们打趣道:“我这个官可是和你们一样统领千军万马啊!”父亲所言是指他十年艰苦在大沙河两岸带领林场知识青年栽种的几万亩各种树苗,如今那儿不再黄沙漫天,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如今的“沙上绿洲”,瓜果飘香,林木成森,生态良好,成为富甲一方的宝地,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棵棵的参天大树就是他无数的士兵。

       在父亲防沙治沙的艰苦岁月里,还有一件令我们举家悲痛的往事,父母从不能提及。那时父亲常年治沙在外奔波,母亲在学习班学习,我的小哥哥才刚刚两岁,有一天高烧不退,家里只有祖父一人,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小哥哥就这样走了,父亲把小哥哥葬在了他亲手栽种的小树下,说:“儿子,你还未长成参天大树,就让这棵小树陪伴你长大吧……”这成了我父母一生的伤痛,此时的父亲还背负着“走资派”“当权派”的帽子,时常被拉出去批斗、作检讨,就这样也未阻止父亲防沙治沙的脚步。

       有很多件事在我们兄妹记忆中都非常深刻。其中有件事发生在林场,那时我还小,哥哥和姐姐比我大许多,只记得他们俩在暑假里不像场里其他孩子一样,找个席子在树荫下纳凉,而是要扛着一个比他们高得多的大扫帚跟着母亲去扫落叶充当柴火烧。但是父亲根本不会让哥哥和姐姐去捡那些修枝掉下的枝条,父亲把树看的比他的命还重要,更不会允许他们去折树枝。记得有一天傍晚,突然电闪雷鸣,一场狂风暴雨过后,在我们家附近不远处的一棵老槐树被风连根拔起,只见好多人一拥而上,哥哥和姐姐也加入了队伍,只因势单力薄,没折到大树枝,他们俩连拾带折也弄了一小捆,正开心的准备搬回家呐,他俩心想这两天可不要出去扫树叶了。想不到父亲此刻正巡视到此,站在他俩面前,一言不发,只是严肃地看着他们,哥哥胆战心惊地向我父亲辩解道:“我们折的都是小的!”一向温和从不轻易发火的父亲,一巴掌甩向哥哥,据说这是哥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父亲打,父亲怒气冲冲地吼道:“这是公家的,一点也不能动,懂不!”

       公家,铁定是党的,她在父亲的心中高于一切!

       为官不“为”官,做官只为民,父亲说到做到的。记得那是一年开春的季节,晨露薄冰依然,一大早,父亲就匆匆起床走了,只听母亲叮咛道:“小心你的腿。”(父亲的腿上还留有弹片)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母亲让我们到养猪场看看,老远我们就听见父亲对知青们说:“要想开春多栽树,咱就要多积肥,积好肥,今天咱们加把劲,把这一坑肥送到地里去。”此时的父亲正背对着我们,他弯腰卷起裤管,脚上一双解放鞋,我们还正疑惑中,父亲已经第一个跳下粪坑,带着冰碴的粪水霎时浸没了父亲的膝盖,只见他挥动着他那不能完全伸直的伤残胳膊,一下、二下……父亲的“背影”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里。

       由于常年积劳,父亲患上了严重的坐骨神经炎,腿部残留的弹片也感染复发,差点截了肢,在当时的88医院,那些为父亲动手术疗伤的医生看到父亲身上二十几处战伤,在腿部感染高烧不退如此严重的情况下还能如此坚强,不愿给组织增加任何负担,谢绝组织安排专人护理,不禁对我母亲感叹地说:“你爱人这个老八路真是个铁人啊!”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们全家搬到了沛县,父亲调到民政局工作。当时我们并不了解民政局的职责,更不知道权力的大小,只知道父亲一天到晚下乡上村,好像有很多事情要做。可能当时正是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时期,反正就看着父亲忙个不停,那时时常有人提着东西来我家,记忆中大多都是来感谢父亲的,都被父亲挡在门口婉言谢绝了,有的却放下就走,父亲总是追出去好远让来的人一定带走。父亲说,这些人都很苦,咱做的是应该做的工作,吃人家的于心何忍?这样的事我们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一天早上,父亲起床打开房门,发现门旁挂着一条长长的白鳝,询问周围的邻居,没有人知道谁送来的,父亲一筹莫展,祖父住在我们家,他说:“留下吧,咱们吃了,折价缴给国家。” 后来我们全家才知道,这条白鳝是父亲过去曾经解囊帮助过的一个微山湖林场护林员自己捉的,为了感谢父亲跑了几十里地送来的。

       从此,在我们兄妹心里实实在在装进了一杆秤。

       父亲走后,我们兄妹聚在一起时,总是感慨父亲的清清白白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的品格,父亲用他的言传身教不断地提醒着我们公权力的意义,那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在百姓身上。

       在父亲身上,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信仰的无穷力量,他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高尚情怀写在了每一件小事上。我们这代人如此的幸运,赶上了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但我们更应该不忘来时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而今,我们已经踏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的父亲母亲身体力行,用朴实的行动为我们留下最美的家风,他们如人生的指明灯,指引着我们赓续先辈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血脉。红色传承,岁月留香,我也将用“舍我其谁”的精神,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努力在新时代展现作为,建功立业。

(作者系市政协机关党委四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