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艺精品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新期待

来源:市文联秘书长  王继龙 时间:2018-06-14 15:08 浏览量:1597

 党的十九大三万多字的报告,涵盖党和国家各项重要事业的回顾与展望,思考与判断,目标与部署。而关于我国文艺事业,报告也提出方向性的指导要求。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如何迈向新台阶,从报告的言辞中,我们可以清晰窥见。

 听了总书记的报告感到十分振奋,报告中提到的,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出了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文艺作品,为我们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报告的一项重要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来临,与之相伴的中华文化,也要紧跟时代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离不开这句高度概括的方针指引。

社会主义文艺服务的对象是谁?人民大众,是社会主义事业。明确这一点,我们文艺事业的创作导向和立足基点也就随之清晰。新时代有新气象,新气象需要新的文艺作品生动呈现、真情书写。个人经历折射生活的升级变迁,现实生活饱含无尽的动人故事。捕捉反映当代、标注现实的鲜活素材,以优质的文艺创作去诠释这些生动感人的好内容,是当代文艺创作者的应有担当

近些年,荧屏上口碑收视俱佳的影视剧,很多都是关注人民、贴合时代、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鸡毛飞上天》,用跌宕起伏的故事书写义乌人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奋斗历程,映照着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积极进取的社会心态;《马向阳下乡记》,用丰富生动的剧情展现“村支书”带领百姓脱贫致富、直奔小康的暖心故事,踏实诚恳、心系百姓的共产党干部形象也于一幕幕细节中印入人心。这样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有力度有深度,有艺术性更具品质感,将有意思建立于有意义的现实沃土,共鸣与受众的心中,走心的认同也随之显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丰厚的积淀可谓取之不竭的故事宝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进行现代性的艺术再造与深加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的是独有的中国味道和东方神韵,传递的是发自心底的文化自信,也会赢得理想的受众回馈。《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的广泛好评,无不印证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出色的当代创意“碰撞”后所迸发的旺盛的生命力与巨大的感染力。

文艺作品是反映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是文艺工作者应尽的本分,坚守的底线。当下的文艺市场日益火热,这份本分和底线是保证作品品质的基础。“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让受众在精神上获得陶冶,于心智上实现丰盈,创造出真正动人、暖人的佳作,坚守“三讲”,抵制“三俗”,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要坚定文化自信,就要从根上寻找力量,每个文艺工作者都是小雨滴,自觉肩负文化使命,就能汇成文化繁荣兴盛的“好雨”。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如果离开了人民,就会找不到回家的路,如果脱离了生活,一定会两脚腾空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是创作的中心,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舞台

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的文艺事业该如何更好地满足期待,这份报告指明了发展的原则,给出了努力的方向。愿喜闻乐见的文艺佳作更多涌现,为这伟大的时代书写更多美好的壮丽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