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管理

县区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新闻管理> 县区在线  

“入山问樵、采铜于山”

来源:铜山区机关工委 曹军 时间:2023-09-25 15:46 访问量:364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说明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所以体现的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顾氏曾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即搜集并整合第一手资料,产生自己的思想,反映了其治学的严谨和创造力。当前,全党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项调查研究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如何做好调查研究?不妨汲取“入山问樵”“采铜于山”的治学思维,做好“选址”“深挖”“提炼”工作,持续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

用心“选址”,找准研究切入点,让调查“有的放矢”

“欲济苍茫须定向,目标选准梦方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调研选题就像搞科研,选题选好了就向成功走出了一半”。选题是调查研究的起点,选题是否准确,决定了调查研究的质量,倘若事前准备不足,选题只是从“心”出发,最终的结果就可能是全部努力“打了水漂”。“必先知致弊之因,方可言变法之利”。想要调查研究“开好局”,选题须得坚持“问题导向”,紧扣乡村振兴、矛盾化解、改革发展、党风廉政等实战所需,聚焦社会关注的“焦点”、实际工作的“难点”、群众反映的“堵点”,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找准调查研究“发力点”。同时,也要做好“课前预习”,充分了解调研地区的相关政策和调研主体的基本情况,围绕“内容”“对象”“目的”等关键要素“量身定制”调研方案,踏实走好调查研究第一步。

用力“深挖”,找准调研方法论,让素材“干货满满”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是国家各项政策的最终落脚点,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调查研究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每年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深入基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调查研究想要把情况“摸清楚”,须得“身入”更“心入”基层,倘若把“下去了”当作“调研了”,每到一处“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甚至是“逐级要材料”就了事,只会导致情况吃不透、病根找不准,让调查研究变成无稽之谈。因此,基层调研不能只做些“表面功夫”,要迈开“腿”去看,常跑农家小院、田间地头、村头巷尾、生产一线,既要有“规定路线”,也要来一点“自选路线”,去看最真实的现场,用脚步丈量民情民意;要张开“嘴”去问,多与人民群众话家常,多向“民间高手”求教,多一些七嘴八舌式的讨论,既听“顺耳话”“表扬话”,也听“逆耳话”“牢骚话”,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用功“提炼”,找准问题突破口,让对策“药到病除”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调查研究进行的好不好,到位不到位,关键还是要看提出的对策有没有针对性,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光打雷不下雨”式的调研只会有损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的三年里,走遍了全县25个乡镇、221个村,基于自己对正定的充分了解,提出了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路子,最终使正定摘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想要写好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一方面,要用好“脑瓜子”,对调查研究前期取得的大量零碎资料进行细致的归纳整理、梳理分析,深入发掘材料背后的问题成因,理清问题主次关系,逐项“对症下药”。另一方面,要紧抓落实,站稳人民立场,科学谋划整改方案,认真执行整改措施,铆足“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拼劲韧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真正把“问题”变为“成效”,把“难点”变为“亮点”,把“呼声”变为“掌声”。